上一页|1|
/1页

主题:放水救市与雨露均沾如何抉择

发表于2015-03-23

两会落幕,决策层对房地产的态度变得更加明确,“救市”已成共识。但难成共识的是,救市手段如何选择、救市效果是否灵验、以及负作用会不会突破极限达到“饮鸩止渴”的程度?

因为此次房地产市场走跌已与四个利空因素纠缠在了一起。一、中国经济增长明显下滑及伴随实体经济不振;二、房价已到相对高点并渐渐演化为行业周期拐点;三、市场结构的重心下移,三四线城市成为救市的主战场;四、史上最动真格的反腐和长期政策构建如不动产登记和房产税进程所带来的负面市场预期。经济史告诉我们,利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所有利空在同一时间和空间聚集。

面对如此局面,2015年的救市手段,一是不得不“只问实效,不问出身”;二是注意多管齐下,形成组合拳。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起起伏伏走到今天,救市的手段有形无形、五花八门。

雷霆万钧者如四万亿,是放水;好雨润物者如降准降息减税减负,是加杠杆;偏方怪招者如诸种带颜色的户口,是钩鱼;细水长流者如在经济真实增长前提下社会整体收入的真实增加,是养渔(请注意:不是养鱼!)。

如不出意外,在未来一段时间,这些手段我们都会看到,只不过使用的力度、边界及如何结合,将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难度。

需要注意,这些救市手段蕴含着资源和利益的两大分配原则,即筛子效应和阳光法则。前者按照权力的金字塔规则进行,越是实体经济、民营企业和普通民众,得到的越少,直至接近于无。后者是指按照市场公平有效的原则实施,“阳光雨露均有与焉”,社会各阶层各群体都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助益。

上述手段中,“放水”在中国现有权利分配机制之下,极易形成筛子效应,而“养渔”属于阳光法则。“加杠杆”和“钩鱼”则呈骑墙状态,如筛子效应为主流,则其助纣为虐,如阳光法则为主流,则其锦上添花。

由于积重难返和时间紧迫,需要警惕路径依赖之下形成恶性循环:越是不见效,越容易倒向“放水”的筛子效应,演变成另一次(规模更大)丛林式掠食,势大者得利,力大者更强。而越是筛子效应,以长期利益换取短期效果,越容易在通向真正泡沫的路上越走越远。这是此次救市容易形成的误区之一。

另一个误区是偏于一端,一放水就骂是计划经济干预市场。其实,这次救市是综合性治理,是三堂会审,放水和加杠杆是为了救急,养渔是为未来能接得住放水和加杠杆所吹大的泡沫。

第三个误区,是将阳光原则理解为由政府平均分派“蛋糕”,理解为一种准福利政策。政府只能分派生存意义上的“馒头”甚至“窝头”,是分不出购房能力的。只有在施行公平原则的市场上,通过充满活力的企业实现发展,进而实现人们收入的增长。也只有企业才能按竞争性规则,分配给员工足以改善生活包括购房的薪酬收入。

这个误区与机制的关系至深而不易破,不惟在我们这种“半计划半市场”的双轨机制之下如影随形,即便是在经济自由的经济体,比如香港,处理不好两者的关系,都会出现社会撕裂的局面。

近期自由行之所以引发了香港与内地以及香港本身内部的矛盾,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自由行的好处在香港被“筛子效应”了,大部分利益都被拥有经济霸权的商人集团独占,造成总财富增长,但企业活力和大众利益却受到损害。(相关内容详见本刊文章《干嘛每天去香港?》)

地产救市,既要关注当下的市场效果,更要兼顾未来的体制改良。因为甜区与雷区如此接近,甚至互为面具,一旦财富狂欢的假面舞会曲终人散之后,则玉石俱碎,难有赢家。

 


上一页|1|
/1页